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
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
龙湾白水民俗博物馆
温州网讯 一梁一柱、一石一瓦定格旧时光。一座“石头”博物馆,静静地矗立于塘河畔,文人墨客、禅茶花器,志同道合者,熙熙而来,兴尽而返。从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萌生出的青灯市集,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成为全国市集新晋的“流量IP”,也让市民注意到了“博物馆热”。
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“千年商港、幸福温州”的城市定位,并提出要“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”,将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摆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。近年来,温州民办博物馆呈现一派蓬勃之势,据统计,截止到2021年温州已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共30家,作为温州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,它们已经成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民办博物馆方兴未艾
走出“以馆养馆”创新路
有人说,想要快速了解一座城市,去博物馆是最便捷的方式。那里面,浓缩着当地独有的标志性文物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处长胡念望说,博物馆理应成为外来旅游者的第一吸引物、所在城市在校学生的第二课堂、本地市民休闲生活的第三空间。
这几年,温州民办博物馆遍地开花,涌现出了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、乐清铁枫堂铁皮石斛博物馆、龙湾白水民俗博物馆、洞头东海贝雕博物馆等一批文旅融合产业化延伸发展的行业博物馆;龙湾永昌博物馆、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、瑞安隆山知青馆、乐清蒲岐民俗博物馆等融爱国主义教育、革命党史教育与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博物馆。
从2007年开始,原本生活在北京的王氏染坊传人王河生回到瑞安老家,在村里成立靛青专业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靛青,并在2008年开始自筹资金筹建温州采成蓝夹缬博物馆。从2010年开馆以来,目前藏有1000多件实物展品,并已开发了靛蓝、青黛、板蓝根茶、蓝花布等众多衍生品,走出一条民办博物馆创新、创收的新路子,基本实现了“以馆养馆”的目标。近几年,他们还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创、农博类展会。
稻桶梯、绞糖机、喜庆的婚轿……在龙湾白水民俗博物馆,一件件老物件让人“穿越”了时间。姜瑞玉是这家民俗博物馆的主人,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龙湾区一家阀门企业的老板,在他看来,这几年,民间的旧物件越来越少,它们的流失也带走了文化记忆,“建这座博物馆,是希望为保存这些‘文化标本’做些努力。”数年的创办过程中,白水民俗博物馆还与温州博物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,在藏品借展、藏品保护、合作办展、陈列展览等业务活动签订了帮扶共建意向,广泛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。
开馆容易“养”馆难
“养”馆更需细水长流
说起温州为什么会想到打造“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”,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(文物局)文物处处长胡念望介绍,温州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,有着先行先试优势,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。温州的博物馆领域文物的“活化利用+社会参与”已成为共识,温州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小康之后,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,就会对精神领域、文化艺术与美的生活产生了需要。作为一座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、2200多年建制史、1680多年城规史、1000多年商港史孕育与熏陶下,温州企业家、艺术家、文化人自古就有收藏研究雅玩的心理追求,而今各类收藏更是普及百姓人家,几乎每一件器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,博物馆作为最直接的“故事讲述者”,在传播信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“开馆容易,‘养’馆难啊!”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表示,“‘养’馆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,很多民间收藏家开馆之后,后期运营却往往跟不上。”而胡念望指出了民办博物馆主要存在自身运营资金不足、专业知识与人才缺乏等问题,温州博物馆馆长董姝认为民办博物馆最大的困境是“如何延续”,很多民间收藏家的后代对文物和博物馆并不感兴趣,就是博物馆可能会出现“后继无人”的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