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者故事,为保护主人公隐私,做了改编:
伟涛的爸爸反反复复跟伟涛说的一个道理就是:
“儿子,你在社会上完全立足之前,不需要替父母考虑,只要是正当花费,只管找我们要,不要因为省钱畏手畏脚!我和你妈妈不要你刻意过苦日子,我们要你尽情去追求梦想!”
于是,当其他人在上高中后开始全身心为高考冲刺,把兴趣爱好都放下,伟涛却始业余学钢琴。在学钢琴过程中,伟涛找到了关于学习的终极秘诀——重复练习,一通百通,又报了数学培训班,把数学成绩也追上来了。接着,伟涛又开始倒腾英语和作文。
伟涛大学毕业前,他爸爸给他提供最大的物质支持,但是一毕业,他就不会再给一分钱。面对这样的教育方式,伟涛做的计划很长远,一直到他大学,每一步该做什么都很清晰。
还有不到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,伟涛很有信心,他说:“我整个小学、初中都在试错,我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去想,我这样做我爸妈会不会不高兴,我花这个钱对不对得起他们。我父母只是在一旁观察,知道我在努力,在走正道,就行了。”
为什么这样对伟涛,就是因为伟涛爸爸是个特别孝顺的人,初中时,他本来成绩很好,够上市里的重点高中,但为了免学费和周末能帮父母干农活,他选择了就近的普通高中,考大学、选择工作都是如此。父母高兴了,安心了,伟涛爸爸却一直郁郁寡欢。
曾经,为了省钱,伟涛爸爸穿着鞋底都老化的旧球鞋参加单位的篮球比赛,跌断了脚骨,花了超过好球鞋n倍的医药费。30岁彻底觉醒,他辞了老家市里朝九晚五的铁饭碗,到南方打拼。
所以,伟涛爸爸深深感受过过于乖巧孩子的心理路程,会错失多少机会,白走多少弯路。伟涛爸爸说:“把父母放首位的孩子,过于孝顺,过不好一生!真正好的父母鼓励孩子把他们排在末位,把自我和梦想排在首位!”
所以,伟涛爸爸绝不允许孩子重走他的老路!他格外努力,除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条件外,也是实际行动告诉孩子:只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,不用担心爸妈,我们怎么样都能活得好。
我长期接触各种案例,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一片混乱:父母没有自己的人生,不够努力,把所有筹码压在孩子身上,给了孩子很多无谓的压力和伤害;有些父母才刚50岁就进入退休模式,成了米虫,靠吸孩子的血过活;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,培养出啃老的巨婴……
伟涛父子至少给了我6点启发,我分为两个大方面来讲:
(一)为什么过于在乎父母感受的孩子过不好这一生?
第一,把父母排在首位的孩子最容易养成成为巨婴性格。
上什么学、和什么同学走得近,考第几名、学文学理、报考哪个城市的大学、毕业后在什么城市生活什么单位上班、和谁相亲、和谁结婚、什么时候生孩子、生几个孩子,等等,全部都要考虑到父母,甚至由父母代为决定,由父母直接买单。这是巨婴的行为模式。
第二,把父母排首位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父母说好就是好,父母说坏就是坏,不分辨,更不举一反三,永远没有自己的见解。这样的人智商再高也是个摆设,如果遇到好父母,是不幸中的万幸,遇到差的父母,注定完蛋。
第三,把父母排在首位的孩子经营不好婚姻,妈宝男、妈宝女正是如此。
不分青红皂白,不辨是非曲直,一味偏袒自己的父母,要求另一半随自己无条件服从。妈宝是不尊重事实和逻辑的老鼠屎,害人害己。
第四,把父母排在为首的孝子养不好自己的孩子,恶性循环。
大孝子往往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把他们排在首位、无条件孝顺自己,世世代代,无限循环。
(二)为什么好的父母会鼓励孩子把他们排在末位?
第一,好父母有实力。
他们往往是事业非常出色的人,有明确的职业规划,在工作中获取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,根本不需要在子女身上找存在感。
第二,好父母见过更多更好的生活,更有远见和格局。
眼界高的父母自发鼓励孩子勇敢追求好的人生,而不是捆绑在亲情的狭隘世界里。
第三,好父母赚钱能力强,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教育,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,往高处走,而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要求孩子艰苦节约、降低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