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假设世界末日来临,你想做些什么?
曾经有这样一个时代,有一些人感觉到世界的末日到了。于是,出现了七个女孩和三个男孩,他们决定逃荒。
他们逃到了郊外的一座小别墅里。在那里,他们聚在一起,每天寻欢作乐,希望忘记现实世界带来的种种灾害。
他们是如何“寻欢作乐”的呢?那居然是讲故事。每个人每天讲一个故事,所以加起来就是一百个故事了。
在这种末日来临的境况下,讲出来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故事呢?
可真吓人!
居然是一连串的挖苦世界、嘲讽道德,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败德的东西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百个故事,构成了文艺复兴时代其中一部最伟大的杰作。

第二百二十夜
《十日谈》:禁书的逆袭

1.充满“段子”的故事,可以算是文学经典吗? 薄伽丘这本《十日谈》,我相信听过的人太多了。曾经有人形容,如果但丁写的是《神曲》,那么这部《十日谈》,写的就是“人曲”。
德国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奥尔巴赫(Erich Auerbach)曾说:是但丁和薄伽丘,奠定了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。
为什么呢?因为是但丁首先开路,薄伽丘继之于后,一起想办法:怎么样把人类的所有的复杂性,我们所生存世界的全景,用一部作品去囊括起来。
可是问题是,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品,很多人看这本书又觉得——啊?这就叫做文学巨著?这能够叫做经典吗?
那些故事写得不是没意思,其实挺好玩的,但是你就觉得,这怎么有点像“段子”?
比如,《十日谈》里有一个挺有名的故事。讲的是有一个叫马赛托的人,他听说,城里有一个修道院,里面住着十个修女,这个修道院要请园丁。
他就觉得,哎,我有好机会来了,于是就装聋作哑进去这个修院。修女们看到他长得挺健壮、能干活,就把他留下来了。
虽然说这些人是修女,要守清规戒律、不能碰男人,但是到底青春年少,难免芳心难耐。修女们觉得,
既然这个园丁是哑的,跟他无论发生什么事,大概也无所谓。于是就一个个接起来,跟他发生了关系。最后连这个修院的院长,也跟他搞上了。
于是,一个男的,就把这个女修院的十个女人,都给征服了。直到后来他终于忍不住说话,是因为他累垮了!
听完这样的故事,你觉得这能叫做文学经典里面,该出现的故事吗?
为了解开这个谜,我们先讲一点背景。
这是一部14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作家——薄伽丘,写出来的作品。
薄伽丘出生于一个还算有钱的一个家族,他的父亲当时服务于佛罗伦萨的一个非常有名的“巴迪家族”。
薄伽丘虽然生于一个商人家庭,他父亲希望他学商业或者学法律,但是他对那些没兴趣,他就爱文学。这也有可能是因为,他是私生子的原因——私生子一般不被认为要去继承家业,可以稍微开拓一下自己的兴趣。
有意思的是呢,就像我们上一次介绍的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》那本书里所谈到的:
这个时代的意大利,是一个私生子的黄金年代。
当年意大利,很多有钱人家,在外头跟女人生了私生子,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。达·芬奇就是私生子。
私生子也会接受教育,
而恰恰因为,他不被人预期有资格继承家里的产业,所以他从小反而显得会很自由。
能够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,能够拓展自己的兴趣跟爱好。
薄伽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,产生了他对文学的爱好,他喜欢研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,一辈子写下了大量作品。
但是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这部写于他年轻时代的《十日谈》。
《十日谈》的结构并不太复杂。
它讲的是,1348年的佛罗伦萨遭遇了一场非常严重黑死病后,七个女孩冒着生命危险到教堂,决定逃出城里的事。
到了教堂后,女孩们又议论,光是我们七个女孩逃出去,恐怕有点危险。正好这时候,教堂来了三个男的,这三个男的,正好是一些女孩的情人。
于是,女孩们跟他们商量好,一起结伴出逃,然后到了一个荒郊野外、风景美好的地方去避难。
因为他们都是有身份、有地位的佛罗伦萨公民,于是就带上了一帮自己的佣人一起去。有人做饭、有人洗衣、有人打扫家务,他们开开心心地在那儿唱歌跳舞,每天欢乐度日。
那么左右无事,干些什么才好呢?
于是他们决定——每一个人,每一天负责说一个故事,那十个人,一天下来就有十个故事,十天加起来,就是一百个故事了。
这就是整个《十日谈》的一个基本的结构。
2.不止是“故事会” 我们表面上看可能以为,这就是个故事会。可是,薄伽丘不止是收集这些故事,他还给了它一个大的结构。使得这一百个故事,是一个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,一个“故事盒”的情况。
我们想象,这十个人讲故事。一个人说完了,下一个人接着说。他们有点像在对话、在对答,只不过是用故事来对话的一种手法。
其次,这一百个故事分成十天,每天都有一个自己的主题,而每一天跟另一天谈论的的主题,也是互相对应的。
比如说,有一天谈到的是,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,有很多我们不可测的东西;
第二天,则反过来强调,人类即便面对着天命机运的不测,可是我们每一个人,仍然有自己的能力跟资源,去应对这些环境。
再来一天谈的呢,是人类的爱情生活中的不美满,一些不幸的结局。再下一天呢,则讲的是,爱情生活中美满的结局的故事。
这样子加起来,这一百个故事林林总总,就基本上展现了人类在生活中各种处境的面目了。
但是请注意,这里探讨的不是所谓的人性或内心——在现代小说兴起之前,文学都没有那么关心人的内在世界。
薄伽丘在这里关心的是,人类在社会生活当中怎么样「互动」。在某个意义上,我们的行为、言语都是一种彼此沟通的方法,比如说我向你鞠个躬,你也会不自觉地向我回礼鞠躬,这时候我们就是在用一套动作来沟通。
那么在这里面,我们看到,这一百个故事分布的场景,有宫廷、有王室内部、有一般的权威的教会,也有躲在深山的隐修院,有农村、有市场,基本上把当时意大利人生活的种种场景写了进来。
这本书跟我们上一集给大家介绍过的《神曲》一样,它们都不是用主流的拉丁文来书写的,而是用了佛罗伦萨当地的方言
(也就是后来的意大利语)
来书写。
为什么薄伽丘这么一个热爱希腊跟古罗马著作的文人,放弃了他本来应该驾轻就熟的东西,而要用俗语来写作呢?
一方面是因为薄伽丘非常崇拜但丁。《神曲》,这本书一开始写出来的时候,其实但丁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就叫《曲》。而“神”这个字是后来薄伽丘加上去的,因为薄伽丘觉得这首曲子,这首史诗太伟大了。由此可见薄伽丘对但丁的崇拜。
他就仿效着但丁的法子,只不过但丁写的是天上的事情跟广奇的世界。但薄伽丘,却写的是一个今时今日,当时意大利人看到的世界。
3.一本献给广大妇女群众的书,第一部「女性主义」作品 薄伽丘跟但丁又有一个相似的地方,那就是:整本书都是为了女人而写出来的。
他说,他之所以写这本书,是因为当年曾经经历过一些爱情上的困扰,但是有人安慰他,使得他得到慰藉——那就是可爱的淑女们。所以,他写这本书,要献给那些可爱的淑女。
他跟但丁不同,他不是要献给一个他心仪的女性,而是献给广大的妇女群众,而这些妇女群众们,该看到这本书的什么好处呢?